2024全國兩會期間,其中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裁線機生產力”放在政府工作任務首位。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其中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關注新型新能源
2024年兩會期間,多種清潔能源受到關注,其亦被認為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其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作為新興能源被首次提及。多位代表均提及其規模化運用和降本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提到,目前制約氫能發展的因素包括:示范區域的代表性和產業推廣助力不夠強;地方性氫能產業規劃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氫能行業標準的制訂存在較大的滯后性等。
因此,張天任建議,推動示范城市群擴容,進一步加快氫能規模化應用的進程;全力保障補貼政策落地,減輕企業研發負擔;加快氫能行業相關標準制定,加速推動氫能行業的發展,并向兩會提交了關于搶抓能源轉型機遇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的建議的議案,建議推動氫能規模化應用,帶動產業提質降本。
成本是目前制約綠氫廣泛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張國強表示,要通過財政支持與碳市場機制協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綠氫成本。打造規模化低成本“綠氫”供應體系,通過碳市場賦能,推進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于突破產業發展政策瓶頸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張國強建議,國家層面統籌建立氫能發展組織協調機制與跨部門聯席機制,及時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項重大問題,研究制定國家層面統一的氫能管理制度,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穩步開展試點示范。同時,張國強建議,以市場應用為牽引,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發電、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601012)董事長鐘寶申指出,他建議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支持離網制氫項目申報。對離網制氫項目的申報,政府給予相應政策、稅收補貼,開通離網制氫項目申報流程的綠色通道,將綠氫和綠氫化工納入綠色金融重點支持對象,降低綠氫項目貸款利率以及土地、稅收等成本。明確政策要求,促進綠氫多應用場景落地。
張國強也建議對綠氫、綠醇、綠氨制定相關國家標準,加強制氫裝備認證管理,解決相關貿易壁壘問題,出臺國家級制氫質量、檢測評價等基礎標準,出臺綠氫化工標準規范,完善碳交易體系,推動綠色能源碳資產管理平臺的應用和普及,同時取消綠氫復合項目進入化工園區的限制。
與此同時,核電和地熱能等清潔能源亦被提及。核電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003816)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建議盡早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證書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建(601868)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建議,制定更加積極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建議按照2030年核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左右提前做好規劃布局,保持穩定、較快的核電開工節奏。
低空經濟首次寫政府報告
近期,“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此前,各地積極布局低空經濟,eVTOL作為其中重要載體之一,也頻繁“刷臉”于各種政策文件。
3月12日,據安徽發布,由安徽省通航飛行服務站協助省通航協調管理服務中心提報的2024年度安徽省低空空域航線劃設方案順利獲批,低空航線較去年新增3條。
3月8日,珠海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發布:支持開設低空載人航線。擬對經審批在本地新開設并常態化運營(公開渠道售票)的eVTOL載人航線給予補貼。
此外,2024年地方兩會上,部署發展低空經濟也受到了各地的重視。北京、廣東、山東、安徽、江蘇、重慶、四川、江西等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及發展低空經濟。
例如202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高品質供給滿足和創造新需求,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著力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此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廣東省將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圍繞此目標,廣東省將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據悉,這已是廣東省政府連續第二年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而在山東、安徽、江西等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不約而同地將“新型工業化”“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等詞匯聯系在一起。在新型工業化中,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催生出的新數字業態、新產業(300832)鏈條、新應用場景已經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正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將引領一場新工業革命
從2023年的ChatGPT到2024年初火爆的Sora,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通用人工智能也正是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
事實上,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人工智能一直是高頻出現的詞匯和受熱議的焦點話題。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進一步升級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002230)董事長劉慶峰聚焦“人工智能+”,提出“聚焦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建議。劉慶峰認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競爭將進一步升級為系統性競爭,各國在基礎大模型、行業應用、硬件、產業鏈等方面開始全面較量。他建議,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瞄準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中需要重點補上的短板進行設計,圍繞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研發、源頭技術前瞻布局、算力生態構建、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科學的評測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法律制定和倫理人文等維度,系統性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頂格推進規劃的制定和落地。
無論是國家長遠發展,還是科技企業競爭,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全國人大代表雷軍認為,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為此,他建議,將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內容,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從基礎理念到簡單應用,全面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他還建議,加大對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的投入,以及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和教培機構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
圍繞人工智能,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過去幾年,我國算力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算力規模已經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這個時期,高質量發展將是算力進化的下一站。
在此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框架下,苗偉基于自身所在的通訊行業建議,進一步加強全國算力的統一調度和統籌規劃,實現算力資源的高效使用,進一步加強運載力和存儲力建設,以滿足算力調度過程中實際的市場需求。同時,加強構建開放的算力生態,構建一個開放、兼容的智算產業生態系統,鼓勵國內外企業、研究機構、開發者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形成開放合作新格局。另外,增加對算力建設和應用的政策扶持,并將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
